分享好友 文章首页 文章分类 切换频道

亲子教育的思考

2024-04-25IP属地 河南00亲子家庭郑道心理

亲子关系思考

亲子教育问题,不是来自于教育本身,而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有太多太多的有弊病的观念和概念,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从孩子本身去思考,而是给予某种概念去思考,这种模式就导致了我们的教育陷入了一些困境,这些困境恰恰是观念给我们带来的,而与教育本身无关。我首先给大家提供我的一些新的想法,我不想取代朋友们大脑里已经有的东西,也不想和任何人进行抗衡,因为它是并存主义的。

管孩子,先要和他“拉关系”

家长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忘记了和孩子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你越不喜欢我,我就越得管你。可是这种教育恰恰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学习越来越糟糕,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达成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关系。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不是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家长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比如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

孩子很多问题都是对父母的一种愤怒,大多数是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他会逆反,比如家长要他们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所以,家长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家长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我们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一条隐蔽的信息链,虽然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和老板在汇报相应的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里是在期待着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要重要。

孩子行为没有绝对化的对错

我们强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些文化标签下的“好孩子”,其实,一味地盲从榜样的方法,会带来很大的麻烦,我们应该用并存主义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很多生活细节上的观念没有绝对化的对错之分,不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灌输给他世界上只有一种东西是对的,其他都是错的。这样孩子长大之后就会非常痛苦,一生都会纠缠在观念性的东西里面。

我们要注意文化对人的内心的构建是非常强大的。我们引导孩子不要非常强烈地在乎细节事情的对和错,因为对错往往是相对的,孩子做的事情家长也不要总是用对错来分析,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是要鼓励他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是妈妈认为你们都同样是可爱的,这样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一个人的心理痛苦往往是童年时期家长灌输给他们的某些观念,假如家长总是把绝对化的观念灌输给孩子,孩子长大后总会给自己找麻烦,甚至在心理上跟社会过不去,因为在大脑里面他僵硬地认为只有一种东西才是正确的,他们不会尊重少数人,处于弱势的文化,一旦自己成为少数人就会非常恐慌。

个性是孩子坚强的源泉

我发现中国的很多孩子总是在自我否定,都特别害怕被老师批评,就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样的孩子的心理基础是脆弱的。我们要告诉孩子个别性是很重要的,你有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你有权作出决策,同时,你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从小告诉他你就是很独特的,这样的心理基础好在哪里呢?会使孩子在遇到心理困惑时,更容易接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未必就是不好的,他在成长中就不会害怕被否定,被排挤。

教育模式的有效性也重要

家长教育的方式比内容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希望“以理服人”,但是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我们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大道理”。
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用稍稍含混的、摇摆和模糊的内容去指导孩子,会比绝对化的正确的内容要好。自己的教育方法被某些传统观念认为不好,这不重要,关键是要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教育中获得他所需要的利益。

先假定他是个好孩子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错误无限地延伸到未来,无限地加重自己的忧虑,小儿子和幼儿园同学打架了,就被家长认为有暴力倾向。

孩子在成长中会犯很多错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如果用某种特有的眼光来看孩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个求证的过程,我们认为孩子是个“坏孩子”的结果就是孩子会变坏。因为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心理能量,它会放大孩子的毛病,使得我们根本看不到孩子真实的面目。

我们要先积极地假定自己的孩子是个优秀的好孩子,这会给孩子内心以力量,即使孩子不受同学欢迎,被老师批评,我们也要给孩子雕刻出一个优点。即使他没有,也告诉他有。不要局限于眼睛所看到的真实,而要在内心建造一个“内心的真实”来引导孩子。家长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这样的假定一旦成立,家长的思维就被僵化了,就会出现自我催眠的过程。我们高度关注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被这个问题所催眠了,这时我们变得狭隘、固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允许孩子犯很“傻”的错误

家长不要把孩子的困惑看作问题,而要看作一种资源。这样我们就会帮助孩子从消极事情里面学到积极的经验。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样的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要允许孩子犯一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这些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
家长认为这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的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其实是被自己吓倒了。
孩子受挫败没关系,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过痛苦,那肯定会被痛苦所打倒,经历了才会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家长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父母的代替承担的倾向,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只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孩子心智发展的五个阶段

1、第一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此阶段孩子的需要与父母的行为。肚饿——被喂食物;受惊——被拥抱;哭泣--被拥抱;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佧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反之,长大后会表现出极度害怕被抛弃,极力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不能信任任何人,可能有偏执倾向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所以,此阶段是提供安全感的重要阶段,不能在此阶段过早开始“训练”孩子。

2、第二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如果家长支持及尊重到他,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若孩子受到恶意的批评或过多的指责,他很容易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如果此阶段发展不当,长大后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助记词不可爱;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依靠别人的人;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决定于对别人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3、第三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孩子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若受到支持,他会说出他的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并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反之,若家长因他作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感,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转为秘密;成人后,则害怕犯错,感到无助及内疚,只懂得安慰别人,回避风险,隐瞒错误。还可能会有:不能认识或表达内心的感受;害怕说出内心的事情;对感情关系负上过分的责任;不断去讨好别人。

4、第四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孩子开始与别人竞争及与别人比较。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子学习及表示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受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反之,老师与家长经常严厉地批评或忽略孩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他会产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别人的感觉。成人后,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觉得不如别人,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凡事要求完美,经常拖延,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5、第五阶段:12-21岁,身份的困惑。青春期:找出他自己怎样去适合这世界,接受自己身体生理上的变化,界定自己对异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辈里的身份,找出人生应怎样过。若家长与老师支持他去探索他自己的梦想及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的方向,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反之,若家长过早地强逼他进入某一个角色,他会形成反叛的个性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对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订立人生目标,依靠情感关系或事业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成人后,可能需要不断地谈恋爱,需要拥有的东西、认识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确定自己的人生角色。

反对 0
举报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