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工作中,渐渐会产生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有的甚至产生厌倦心理,被称为“职业倦怠症”。
“职业倦怠症”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中很是常见,那么,它又有什么心理学原因呢?
心理学专家认为,“职业倦怠”和肉体的疲倦劳累不同,它是缘自心理的疲乏。这一概念最早由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随后Maslach等人又有所发展。现在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应工作压力时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长时期伴随各种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加拿大著名心理大师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它的主要表现便是:工作缺乏热情,态度消极,情绪烦躁、易怒,无故迟到早退,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打算跳槽或转行。
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这是一类助人的职业,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由于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若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要改变员工“职业倦怠”产生的应激源,完善各种激励体制;从员工自身来说,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能力和运用心理策略自我调整的能力,方为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