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不少人爱讲是非?确实,自古至今,人类便习惯从别人的生活经验学习,也善于透过分享和获取资讯来提升个人的生存机会。有研究发现,我们平均每日用52分钟在谈论著别人的故事。虽然当中大部分的内容在这个研究里被评为中性,但也可以想像,人活在群体里,若要摆脱是非,差不多可以说是徒劳无功的事。别以为离开人堆便安然无恙,是非常常可是一件“躺着也中枪”的事。
是非之所以有机会变得可怕伤人,也许因为在传播的过程中混杂了不同人的主观解读,然后又会随着不同人的动机而被演绎成另一个模样散播落去下一个加工点。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我们看不见的原因 (有时甚至连当事人也未能肯定)。即使笔者的工作之一是跟求助个案一起去理解他们所面对的困难背后的原因,但这也是个需要不断共同探索的过程,没有一个理解或者假说是绝对的,更不是“你就是A这种人,所以你会这样做”那类心理游戏。
可是,好多时候,尤其当我们对周边环境突然发生的事情掌握不到太多资讯时,我们便更想去理解它,想了解某人为什么会作出某些行为、决定、表现,而且往往会习惯按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价值观来分析,因为这样比较直接容易,方便大脑处理。然后,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是非经过无数次添加,变成一则则引人入胜的故事。也是说,我们听回来的是非,除非有亲身跟当事人交过手,否则,还是听听便好了。
是非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在考虑如何应对是非前,或者要先来探讨一下中伤别人的是非者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非可能代表著什么。其中一些经常发现的动机包括:
有些人为了建立地盘拓展管辖范围,专挑些看起来不易或不屑反击的人来做攻击对象,透过制造共同话题和排斥对象来划分异己,巩固自己的势力和地位。
当有人建立势力,肯定会有人“扎堆一起”,用是非当人情,透过交换别人的是非来显示自己“知行情,有料可套”的价值,甚至以为能借此寻求庇护,能幸免于欺凌。
有人可能有平衡心理的需要,被讲时也来讲讲人,营造“我不是唯一受害者”的气围,让事态正常化,以为伤害感能减轻一点。
有人可能透过批评别人来逃避自己需要正视的问题。例如,不时散播某某工作表现不佳的是非,以避开自己久久没有进修、工作技能脱节的问题。
有人可能透过道德审判、批判别人来提升自我优越感,甚至把自己打造成道德楷模和智者。即使正在批评别人过于妄加判断,也自觉“我比较中肯”、人格略胜一筹。
有人可能因为别人蒙受损失(例如失去升迁或应得到好处的机会)而透过是非来散散怨气。也有些人只是纯粹“吃瓜的群众”更多是恨人有笑人无。不疼不痒地凑个热闹看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