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会随着时间不治而愈吗?
听凭内心的呼声的引导吧,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每一个行动像一块饼似的在理智的煎锅上翻来覆去的煎呢?
——米兰•昆德拉
每一个人都会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到创伤挫折,情绪也难免高高低低起起落落,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创伤和负面情绪,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然而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选择了回避、漠视、放置的方法,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就等着靠时间抚平这些痛苦。临床上有很多案例都显示,当人们只是放置和漠视创伤的时候,时间并不能带走一个人的痛苦,不论过了多久只要想起那件事,还会不可自抑的痛苦。这个痛苦甚至因为长时间的不管理变得流脓出血,比当时还要痛苦。
举个简单地例子,抑郁症和拖延症就是典型的什么也不做主义。抑郁症最让人痛恨的是它麻痹人的意志。轻度的时候抑郁症只会是你不想洗衣服不想打扫卫生,可是慢慢的随着抑郁程度加重你会你越来越不想做事,做成的事也越来越少,你也会暗示自己你不想做,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你越不想做,做成的越少,就更不想做。最后你只能躺在床上什么也不想做,天天与睡眠为伴。
David Burns把这种恶性循环称为情绪沮丧性循环,它会让人们对所有事都放任自流,摧毁一个人的动机。有这种恶性循环的人通常会有一个消极的想法:事情已经发生了,我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我心情不好,我不想再考虑这件事了,我要忘记所有的事,这很容易,等时间长了我自然就忘了。
这种消极的想法在被创伤的时候是非常常见的而且确实很有吸引力。它会让你不想努力,不想改变,不想思考。你会和平常一样生活假装这件事不存在,或者干脆不去上班让自己在床上睡一天,或者每天带着微笑的面具把痛苦藏在心底不和别人说。
但这种情绪沮丧循环的结果就是创伤对你造成的伤害被压抑了下来,你虽然还是过着每天不变的日子,可是一旦你想起这段经历你就痛苦不堪;或者这段创伤经历对你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改变,如你本来是个乐于助人的人现在变成了一个冷漠或者虚情假意的人。你可能只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收到了创伤,结果因为这种典型的情绪沮丧性循环,你开始觉得你不值得被别人爱,你就是一个注定孤老终生的人。
不过这种无作为主义当然也有好处,因为当人们懒得思考,不愿意回忆,回避创伤的时候,他们其实是获得了短暂的喘息。因为创伤造成的伤害太痛苦了,人们不愿意直面这种痛苦,就只能学鸵鸟一样假装这件事不存在。然而,如果创伤较大,我们自己却不积极自主地解决它带来的情绪,那么伤口是不会自己愈合的。当明白了这一点,我们的自我疗愈才算正是开始。
那么到底如何疗愈创伤带来的负面情绪呢?
情绪是内在小孩
情绪从某个层面而言,其实就是我们的“内在小孩”。除了内在小孩,我们的内心也有“内在父亲”和“内在母亲”。内在父亲偏理性,可以用全局观来分析事件的角度;而内在母亲是偏感性的,可以理解自己的情绪,拥抱自己,给与关怀和包容的态度。
有一种说法是,你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对待你的孩子,你就是怎么对待你内心里的“内在小孩”的。当你发现你不能明白孩子的想法,你的孩子也不再向你敞开心扉的时候,你应该做的是“倾听”而不是期望你的孩子能主动地来和你交流,更不是说教。对待你的内心小孩也是一样,当你发现生活出了问题,你最该做的不是回避问题,也不是企图用理性来压抑问题,而是“回归自身”,恢复与你自己的“内在小孩”的联结,这也就意味着“关注”你的情绪。
关注你的情绪,就是爱你自己。想一想你爱孩子的前提难道不是关注吗?你难道不应该先弄明白你的孩子需要什么吗?如果你都没弄清楚他需要什么,你只给他你认为他需要的,这能算爱吗?同理,关注你内心的孩子才是爱你自己的第一步。
情绪本身无对错
请记住,情绪没有对错之分,所谓的正负情绪的源头都是你自己。想想看,任何一种情绪其实都有正面效果,即使是所谓的“负面情绪”。
比如害怕,其实是你的身体告诉你前面可能会有危险,提醒你保护你自己,你会感到双手冰凉,是因为血液流向下肢,让你做好逃跑的准备。或者焦虑,是告诉你某些事可能会让你的生活发生改变,你的机体正在提醒你做好准备。
所以说情绪本身并没有对错,而我们表达情绪的方法才有建设性和破坏性之分。情绪表达(emotional expression)和情绪觉察(emotional awareness)不同,情绪觉察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的变化,比如生气的时候,察觉到自己内心的怒火和身体的颤抖,而情绪表达是我们如何展现自己的情绪,比如双手紧握,气喘如牛,大吼大叫,这都是情绪的表达。你感受到的任何情绪都是需要被接纳的,越是强烈的情绪越应该主动地关注和理解。而我们表达情绪的方法应该是有建设性的,至少不能伤人伤己。
有人会说,“我生气的时候一般都忍着,假装自己不生气,过一段时间就好了”。我们每一个人肯定都有这种经历,当激烈的情绪浪潮拍过来的时候,我们无法表达我们的情绪,而是选择当做没发生,忍住这个情绪,自欺欺人的认为自己没事。我们无法表达出我们的情绪其实是回避的表现,这也是一种什么也不做主义,假装自己没这个情绪,自然就不需要纾解,也不需要接纳和疗愈。
一次两次的没所谓,可是时间长了,每次都这样不表达情绪,这些情绪就慢慢滚成了一个大雪球,有可能带来很大的破坏力。就像我们课程中曾讲到的回避型人格,当他们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往往就代表着事情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情绪也是一样。
这种现象很常见,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不是一直贬抑情绪表达?我们受到的教育是不是告诉我们要坚强?相较于女孩子,男孩子可能被要求的更多,所以男性通常很少表达他们的情绪。于是一旦你产生了某些情绪,你就像条件反射似的,强迫自己压抑情绪,“生气是不对的,是不好的,我不能生气”。
当我们拒绝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其实就是拒绝了我们自己。因为情绪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当我们否定了自己的一部分,那我们另一部分就没有地方依托了。就像光和暗是双生的一样,我们的黑暗和我们的光明也是相生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接纳我们的情绪。比如说,哭泣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们应该适当地发泄,激烈的情绪会在发泄的过程中趋于平静,我们在激烈情绪中暂时失控的认知也可以重新发挥作用。
那些激烈的情绪其实是我们通往深层次自我的一个过程。当这些激烈的情绪出现的时候,其实是内在小孩在向我们传达非常重要的信息。情绪之所以激烈是因为我们有些非常深层的渴望和强烈的需求。弄明白自己的情绪,我们就可以发现自我的内在。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内在的欲求的时候,其实你就已经在成长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干这些事,除了干这些事还能干嘛,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内在欲求,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有这些情绪。他们只会不停的把情绪放置在一边,转而去做些什么来分散注意力,或者干脆去睡觉。
当我们开始探索自己,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行动,这些行动又会让你认识到新的自己和环境,你又发现你产生了新的情绪,你又继续探索,又产生新行动,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切记,一切外在转化的先决条件都是内在转化。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了,你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情绪不是真理,情绪也不等于你
萨提亚心理治疗认为,人们所有的情绪都是能量。这种能量是流动的,它既会消退,也会涌起。每一种情绪都是有止尽的。当你的情绪涌起的时候,你确实需要倾听和接纳你的情绪,但这不意味着你的的感觉就是真理,你的想法就是上帝的意志。你要接纳尊重你的情绪,也不代表着你就要按照你的情绪来行事。
现实世界并不会因为你内心是个小孩子,就围着你转。我们应该尊重倾听自己的情绪,可是我们不能任何事都对自己的情绪言听计从。当我们情绪激动的时候,时常伴有一部分的认知扭曲,也有可能会产生过度概括。
比如一对夫妻,其中一方外遇出轨了,另一方在知道的时候非常的愤怒,就会产生一个扭曲的认知:你根本就不爱我!还会产生一个过度概括:你们男人/女人都不是好东西!这种扭曲的认知会让我们带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别人。这个人可能当时非常生气,强烈的感到对方是错的,自己是无辜的,然而,我们不能说他这个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关系出现问题时两个人都是有责任的。所以一定要记住,你的情绪存在是可以理解的,你不能漠视你的情绪,但是你的情绪也不一定就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