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心理的背后

   2024-07-09 IP属地 河南00
核心提示:精分流派里,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结构。对于恐婚人士而言,可能是他们的本我力量过于强大,想要追求生活自由,而不愿

精分流派里,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结构。

对于恐婚人士而言,可能是他们的本我力量过于强大,想要追求生活自由,而不愿承担任何责任。婚姻意味着关系的改变,同时带来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这会使本我感受到极强的威胁与压迫,因此作出回避行为。

恐婚人士的超我力量过强。

在人格结构中,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意味着无私奉献,甚至自我牺牲。如果一个人道德感过强,就意味着这个人不但奉献着自己同时也要肩负起对方身上的责任,那么在这种超强的压力之下,就会产生恐惧,焦虑。不论自我还是超我都是精神形态的一种觉醒。

问起身边人恐婚的原因其中一大部分是因为原生家庭:

童年时期见证了父母的争吵打闹,经历了父母的情感不和、频繁争吵甚至婚姻失败,那么他长大后的亲密关系则更容易出现问题。强烈的不安全感和不够健康的依恋关系,一方面,在亲密关系中,他们极度渴望和对方建立紧密的联系;可另一方面,他们内心中又极度害怕自己被对方抛弃。

家本位还是人本位?

父母与子女的三观产生了巨大的差距,父母爱情是传统式婚姻的代名词,那时候的他们认为:男女的婚姻完全是由父母包办的。那个时候,自由地谈论自己的婚姻是十分羞耻的事情。在父母看来到了结婚的年龄结婚就好了,至于结婚之后幸不幸福那都是自我牺牲的结果,他们的认知里便是磨合磨合就好了,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他们的认知就是成家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家本位思想。

而对于90、甚至00后来说自我的幸福才是最应该考虑的,结婚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结婚。不是到了结婚的年龄就必须结婚,重要的是“我”这个人,这就是人本位思想。

成家和幸福之间父母选择了成家,在孩子心里成家不一定幸福,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有一条催婚与被催婚的婚姻观的鸿沟,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过年过节不敢回家,因为怕催婚,怕他们所谓的为你好。

万一我结了婚之后对方对我不好:

某天我的咨询室来了位带着墨镜的女生,我们在咨询的前半个小时他都是带着墨镜,说起的话题也都是关于孩子如何如何,最多的就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能不能有个幸福的家庭。孩子还小,刚上幼儿园,这种担心未免过早。谈及此处她总是沉默几分钟,而后才摘掉墨镜擦拭眼泪。而后我便从他的话语间得知关于家庭不和谐的问题。它所谈及的关于女儿的事情更多的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也会遇到丈夫那样的男人。家暴!对此,我非常心痛。其中细节我不便多说,最后的最后她毅然决然的离了婚。对于她的选择很大一部分我是庆幸的。婚姻幸不幸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婚姻乃至孩子不应该成为束缚一个人的绳索。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暴已然成为恐婚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那面还是来源于经济:

常听身边人说,我一个人过得挺好的,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用考虑老公孩子问题。我一个人想去哪去哪,想干什么干什么,似乎也没有那么多烦恼。前段时间关于结婚与否有这么一个话题:不结婚你的罪名只有不结婚,但是结了婚你的罪名就是不生孩子,没有照顾好老公,没有善待公婆,没有赚很多的钱……想想多可怕的莫须有罪名,就好像是结了婚之后我要扛起千斤顶。诸如此类网上还有很多视频,这类视频的传播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年轻人恐婚的心理。

对于婚姻的恐惧,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正说明了婚姻是个人理性、谨慎选择后的结果。因此在本身的保护机制下,对爱情没有期待,对婚姻没有信心。

而失败的家庭经历又会造成“投射”:将自己的想法转移和推测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同时存在这样的心理行为特征。我们必须找一个完美的人才能获得幸福么?想要逃离婚姻的责任,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尚未做好对未来生活的承诺吗?我害怕婚姻会消解部分自我的价值吗?

虽然恐婚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从另一反面说,恐婚也是人们理性谨慎选择的结果。给人们选择的机会,给自己克服恐惧的机会也许恐惧的不是婚姻,而是社会状态下一种挣扎的困境呢?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文章
  • xinlipa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3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