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说,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
丧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甚至造成身体的损害等。丧失会给人带来悲伤,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会产生失去心理上的习惯、依靠、安全感等反应,带来生理、情感和行为上的反应——这就是哀伤反应。
哀伤反应的主要表现是空虚和失去的感受,而重性抑郁发作是持续的抑郁心境和无力预见幸福或快乐。哀伤反应中的不快乐可随着时间逐渐减弱,并呈波浪式出现,所谓是一阵阵的伤心。这种波浪式的悲痛往往与想起逝者或提示逝者有关。
●没去的地方留着
Your life
没见的人等着●
●敬往事一杯酒
My girl
往事不回头●
“为何我比其他人哀伤的时间更长?”
——这可能与延长哀伤障碍有关。
长期悲伤障碍是指在伴侣、父母、子女或其他与丧亲者关系密切的人死亡后,出现持续和普遍的悲伤反应,其特点是对死者的思念或对死者的持续关注,并伴有强烈的情感痛苦。悲伤反应在失去亲人后持续了一段不寻常的时间(至少超过6个月),并且明显超出对个人文化和背景预期的社会、文化或宗教的规范。
丧失必然带来哀伤。正常的悲伤,是通过悲伤而达到心理的痊愈,即丧失的痛苦的解除。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悼念,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使他们的丧失得以修通。内疚感、回避等情感与行为,常可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未解决的悲伤的症状。长大的过程中,他感受不到真正内心的快乐。面对哀伤,我们总有很多理由淹没自己的快乐。
1.否认
当丧失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通常会经历否认。在这个阶段,由于丧失事件的打击过于突然且沉重,出于个体本能的求生欲,他们会下意识的否认丧失事件的发生,即便一切证据都已经指向了悲痛的事实。
2.愤怒
这之后,人们会经历愤怒。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开始明白事情已经发生,他们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愤怒当中。这时的愤怒通常是不理智的,并且是随机发生在具体事物或人之上。比如说个体可能会对世界、社会、自己本身、亲朋好友、命运等等感到愤怒。
3.讨价还价
接着,人们会过渡到讨价还价的阶段,指人们通常会尝试以各种方式避免丧失事件的发生。例如:如果他能回来,我愿做一切事情。
4.抑郁
在第四阶段,人们渐渐消沉,开始经历抑郁阶段。此阶段通常伴随诸多负面情绪。
5.接受
最后,人们会逐渐适应丧失事件后的生活,寻找到新的生命意义,并在保留与丧失事物联结的同时开始新的生活。
如果你发现在努力了很长一段时间后,自己仍旧无法接受、无法告别、深陷痛苦,你可能需要警惕自己是否承受着延长哀伤障碍的困扰。
让我们看看如何从哀伤里走出来吧,处理哀伤呢?
1.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一一承认丧失
承认丧失的治疗的功能,就是帮助求助者进行现实性检验,接纳丧失或者离开的事实。这可以使那些有丧失但一直否认的求助者可以面对真实的丧失。接受事实加上告别仪式是充满疼痛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心理剧还是工作坊一定要创造充足的条件。
2.在合适的时间,哀伤不必隐藏
哀伤不会突然消失,但可以尝试在繁忙的学习或工作中专门安排一个独属于“哀伤”的时间,看一部关于丧失的电影,比如《寻梦环游记》:逝去不是消失,忘记才是真正的消亡,只要你能记住TA,TA就永远活在你心中;即使流泪也没关系,因为这是独属于你们的时间。
3.积极寻求帮助
丧亲之痛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度过这段黑暗的日子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哀痛超出承受范围的时候,向外界发出求助信号,不是软弱,而是必要的自我保护。
哀伤我们通常会通过一系列仪式活动如写信、追悼、鞠躬、写回忆录、祭酒、祈祷等完成对丧失的告别,这对于丧失者有很强的心理修复功能,协助丧失者面对分离,接受逝去者“在别处”的事实。
哀伤的出现往往代表着爱意的存在。能够爱与被爱是人类拥有的伟大能力,而这也意味着只要情感还在,就势必无法逃开哀伤。事实上,个体必须勇敢的承认哀伤、并面对它,才能在应对哀伤及重建意义的过程中得到灵魂层面的成长。
“过去现在未来是人为定义的,时间不是流动的,是空间。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发生的瞬间都是永恒。过去的你们还在某处牵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