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对待的方式,将成为
你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
人从一出生就有“攻击性”,因为他要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这种攻击性没有被父母(尤其是母亲)接纳,就会给这个人造成很多心理问题:要么压抑自己的需求,内化为对自己的攻击;要么就会把攻击性慢慢变成一种补偿性的对外攻击。
很多“熊孩子”和打架斗殴的叛逆少年之所以具有攻击性,恰恰是因为小的时候的“攻击性”被压抑导致的。
有很多成年人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其实也与内在的攻击性有关。因为在游戏当中,他们可以过关斩将,打怪升级,充分释放他们的攻击性。
在这里我想告诉各位父母的是:在孩子6岁之前,父母要学会做一个好的“容器”,接纳孩子的“攻击性”。不要因为孩子偶尔发脾气、摔东西或者冲你喊叫,就认为孩子大逆不道,对孩子冷眼相对,或者恶语相加。
人有攻击性,其实是在追求满足感。这并不是坏事,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内驱力。
很多时候,攻击性可以帮助我们维护自己的空间和边界,维护我们的尊严。
同时,攻击性是可以进行良性转化的,比如挥汗如雨地运动,努力学习当学霸,工作中要做业绩最好或者最成功的那一个,这都是攻击性的一种良性的转化方式。
而人获得的满足感越多,攻击性就越弱。当我们了解到家庭中发生的各种攻击性事件都是需求得不到满足、缺少情感联结导致的,那么,我们就懂得如何关注家人,关注孩子,尊重他们,觉察他们的感受,并建立与对方的情感联结。
不适度释放攻击性
心理会出问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曾经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度地释放攻击性,他的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攻击性并非一种纯粹的恶劣行为,而是人类内在的一种本能反应。在适当的情境下,攻击性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它帮助我们应对威胁和压力,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尊严。然而,当攻击性不能得到适度的释放时,问题就会产生。
适度释放攻击性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适度释放攻击性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情感,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并维持心理平衡。
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比如: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跑步,游泳,HIIT等)、艺术创作等,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释放负面情绪,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过度释放攻击性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过度依赖攻击性来解决问题,那么就会产生过度的冲动行为和伤害他人的倾向。这种过度释放攻击性可能导致暴力行为、人际冲突和社会不和谐。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告诉我们,要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攻击性。我们应该寻找适当的方式来释放攻击性,以维护心理健康。
这可能包括积极寻求帮助,例如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通过与专业人士合作,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攻击性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内心的平衡和情感的表达。
攻击性太强的人是怎样形成的?
你一定也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不管别人开不开心,也不管别人乐不乐意,经常以嘲笑他人、攻击他人为乐。
我们不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攻击性太强的人是怎样形成的?
攻击性其实是害怕受到伤害的表现,源自于我们内在。
具有强攻击性的人可以分为两种:
1、过度敏感,经常觉得自己被冒犯,但大多数时候对方并没有想要冒犯的意思。
这种人通常成长于溺爱家庭,他们一方面自视过高,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如自己,但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效能感较低,自己的内心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当遇到威胁的时候,他们会先下手为强,通过攻击别人来抬高自己,保护自己的高度。
2、以“爱”或“为你好”的名义去攻击别人的人。
这种人的父母大多跟他一样,小时候,他的父母总是以“爱”或者“为你好”的名义去侵犯他,但由于儿时的他不具备反抗的能力,这种攻击性的心理就会被压在潜意识里,长大后,遇到相同情境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迸发出来,实际上他们并不是真的为他人好,而只是在发泄自己内心的情绪而已。
攻击性强的人的心理分析
1、攻击性是人的本能欲望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攻击是人的本能欲望。弗洛伊德后期的思想认为,人生来就有两种本能,其一为爱的本能,其二则为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并不单单指生老病死,还指那些内在的、破坏性的毁灭动机。从这个观点来看,攻击行为也代表了破坏性、毁灭性的动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攻击性,这是我们的本能。那为什么有的人攻击性强,有的人攻击性弱呢?
这是因为攻击性强的人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本能欲望,而攻击性弱的人,可能因为道德、认知等原因,压抑了自己的攻击、破坏本能。
另外,在心理学里,被动攻击也属于攻击性行为。比如你间接地、迂回地向某人表达拒绝、拖延、冷漠,这就是被动攻击。
2、能够合理表达攻击性的人心理更健康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能否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能用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比如生气愤怒的时候去做有氧运动:跑步,打拳击,HIIT燃脂运动等;再比如失败以后不气馁,不抱怨,而是能够冷静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适时调整目标,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的挑战,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反之,如果一个人攻击性过强,并且以消极、错误、不合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就可能会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他人,贬低他人、推卸责任、甚至报复社会;或者把犯错的原因对准自己,进行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消极厌世,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
3、攻击性强的人更容易产生仇恨心理
这一点在儿童身上尤其明显。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薄弱,行为自控能力较差,理解及共情的能力较弱,很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引起攻击行为。
而这种仇恨的倾向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可能会达到十分强烈的地步。
比如孩子说:“妈妈坏,不喜欢妈妈。”对妈妈产生了仇恨,可能因此一天都不理妈妈,而不理妈妈,反映的是一种被动攻击的形式。
另外攻击性强的人更容易感受到仇恨,产生仇恨心理的儿童,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慢慢地,仇恨的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会变得非常可怕,这一点可以在少年罪犯的犯罪行为中得到显现。
比如当我们被他人恶意评价时,可能会选择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是如果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感受到别人的恶意或者仇恨时,更容易做出攻击性行为,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儿童攻击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儿童攻击行为,是指儿童含有敌意性地伤害别人或破坏物体的行为。儿童攻击性行为受到心理因素、教育因素、遗传因素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若有发现,建议及时制止,必要时需就诊治疗,心理疏导或心理干预。
1、饮食的原因:
儿童出现攻击行为,与饮食摄入过多糖分有一定关系,摄入大量的糖,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从而对情绪产生影响。儿童易表现为易怒、疲惫,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2、心理的原因:
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儿童有负面情绪但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比如不开心、焦虑或者压力过大,都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
3、教育的原因:
教育的问题也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常由于生活中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等原因导致。例如儿童受到家长偏袒溺爱,当儿童出现打人的行为时没有及时制止,而是一笑了之,这时候,儿童在攻击行为中得到了保护,儿童就会产生攻击人的欲望。
4、遗传的原因:
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可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若儿童家长脾气较暴躁,常常有有攻击行为,与人相处不能心平气和的沟通,而是通过具有攻击性的打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攻击行为也可能会在儿童身上表现出来。
5、环境的原因:
若儿童成长环境中,家庭暴力、家长婚姻不和睦、家长犯罪,以及经常观看暴力性武打影片,儿童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都可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使儿童出现攻击行为,并在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
6、疾病的原因:
若儿童患有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受疾病影响,儿童也易发生攻击行为。需要及时就诊,在医生帮助下完善检查后进行判断,及时做心理治疗和心理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预防与治疗
1、家长的引导和教育
家长应该引导和教育儿童正确的行为规范,鼓励儿童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
2、学校的教育和管理
学校应该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减少儿童的攻击行为。
3、心理的干预和治疗
对于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可以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不了解自己或他人的性格(或人格)是怎样的?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和他人建立更加成熟和谐的关系,不妨做一做下面推荐的几个性格(或人格)的心理测试吧。
测试:
1、心理测评 |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2、心理测评 |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