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念一词起源于佛教,贪的本意是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贪念,即贪爱的念头,心之所想得到更多,更好,更快,更完美,永无止境。
当下是一个全民学习的时代,也是一个付费学习的时代。
被学习洪流裹挟着的家长群体总是能够发现了自家孩子的短板,同时盯着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所以为孩子不惜斥巨资报各种学习班,一门课程同时报多个班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英语学习,就会同时报语法班,口语外教班,XX英语等等。
实际上课外辅导充其量就是零食,适量吃些填补一下肚子可以,但把她当作主食贪多形成依赖,对学校的学习会造成负面影响。
面对铺天盖地的各方各面的学习内容到来的时候,有的家长在认知上陷入了误区,与其他同学一对照,感觉自己孩子哪方面都不行,都是短板,怎么办?那就都学吧,“技多不压身,多学一些东西总是有好处的”,“勤能补拙,多学习才能进步”,诸如此类的想法是家长们普遍的认知,这就导致看到一个课程就报,就学,学的同时又看到了另外的一个课程,又报,又学……
家长朋友们似乎也看到了贪多嚼不烂的客观事实,但是已经在课外班学习的轨道里形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依赖一时间很难打破,索性就这样学吧,看看其他孩子也一样在学呢,从众心理加上认知不清导致的疲惫浪费(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却在周而复始。
需要明晰的是建立课外辅导关系中的三方。其一是出资方即家长,其二为技能输出方即辅导老师,其三为受益方即学生。
那么问题来了,出资方投入的成本期待的是好成绩,而好成绩的产生实际是并不可控,为什么呢。一个是输出技能的辅导老师为追求更大效益化而不断扩充的班级体量,分解技能传达的效率同时受制于身体精神的疲劳倦怠;另外一方面呢,受益方学生自身的吸纳理解的效能大部分是不尽人意的。彼时,作为出资方的家长拿到成绩单时,对于成本的止损能力几乎为零…更多家长仅仅是得到个无奈的结局。
补习班强化的是孩子的知识,哪怕是一对一也是如此。过多的知识的灌输只会过早的消灭孩子的天性。更可怕的是一些辅导老师或课程会偏离课程的正常轨道,误导学生。而超负荷的学习又使得孩子产生学习的恐惧而对学习产生排斥。然而,我们的家长仍然乐此不疲,生怕孩子落后于人,总认为孩子获得的知识越多越好,而补习班则“恰到好处”的满足了孩子家长的诉求,且各类补习班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不上补习班,你的孩子就会输在起跑线上。
毫不客气的说补习班的营销策略就是激发家长们对于学习成绩的贪念。
同时对于孩子而言,耽误的是宝贵的时间,同时错过了良好习惯养成的时机,面对初中学习尚且应付过来,待高中时却感觉到动力不足,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举一反三是完全够用的,乱补课更多时候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应改变认知,改变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了。许多学生和家长来到我们工作室后改变了认知,同时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取得良好成绩并考取了心仪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