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4心理报告》显示儿童青少年因抑郁情绪请假占比82.3%

   2024-12-14 IP属地 河南170
核心提示:关于中国数据开放2024年12月9日综合发布《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据中国数据开放平台介绍,本次报告调研

关于中国数据开放2024年12月9日综合发布《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

据中国数据开放平台介绍,本次报告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覆盖我国大陆东、中、西部地区,由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抑郁互助社区和渡过青少年抑郁支持平台联合出品,调查对象为孩子患有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家长,相关调研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1622份,其中孩子年龄范围为9-24岁。

报告深入阐述了抑郁症青少年的早期识别、就诊、治疗、康复、休复学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照顾负担等痛点,提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抑郁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对策建议。

今天为大家分享该份报告全文。《2024年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基于患者家长群体的调研:

先来看一下几个重点数据:

第一:在本次调研中,被诊断为情绪障碍的子样本,首次确诊的平均年龄为13.41岁,其中男孩占51.0%。三成以上共病其他心理疾病,一半孩子患病时长处于1到4年之间,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患病时长为3个月至1年。

第二:家长们普遍认为导致孩子生病的两大原因为:学习压力与家庭环境。此外,孩子的个性特点被认为是影响孩子生病的重要因素,霸凌或者虐待也对孩子造成突出的影响。

第三:存在求助应答延迟的情况。孩子主动求助3次及以上才带孩子就医的家长超过四成(41.8%)。仅12.68%的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症状一周内就带孩子就诊。46.65%的家长从发现孩子出现症状到就诊治疗大约经历1-6个月。

第四:诊断情绪障碍的儿童青少年中曾经有过请假经历的占比82.3%,有过休学经历的占53.85%,平均休学次数为1.71次。

第五:有20.2%的家长有高抑郁风险,是全国普通人群的4倍。儿童家长的高抑郁风险人数占比为28.2%,显著高于青少年家长(20.2%)和成年早期孩子的家长(18.1%)。家庭可支配年收入5-10万元的家长高抑郁风险最高,占比23.7%。

第六:家长普遍感受到较大的照顾负担。近半数家长(49.20%)的照顾负担为重度,超过三分之一家长(38.70%)感受到中度负担,仅有12.20%的家长认为自己的照顾负担为轻度。

第七: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遇到两大主要困难是:孩子缺乏可交流的社交团体、病程反复。孩子所在学校有心理健康课/团体辅导课的仅占三成(30.3%),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监测的学校占比43.8%。

了解更多详细内容,请看下面报告全文:
























































编者留言:我们给出了一份预估数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显示,在新冠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大幅增加了25%。

陆林在《院士开讲》中提醒道,在当前的社会环境,经济下行压力下,大众应该

做好长期心理准备,及时调节情绪心理健康服务的配套政策正逐步落地,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抑郁防治等重点人群、专项心理问题的政策指引,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普及率和提升市场渗透率,从源头进行预防和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的全部194个会员国都签署了《2013-203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由此签署实现一系列旨在改变精神卫生现状的全球目标。

总结:

我国预估不完全统计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作为最常见而且疾病负担居首的情绪障碍,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其“魔爪”已伸向青少年儿童。数据中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这一数据随着疫情,还在继续增加。每个孩子都有可能遭受抑郁症的打击,一旦发生,将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生问题之前,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只治疗,不预防”。

因为如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都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大家仅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治疗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直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想到要去关心、教育和干预,更多的是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没有想过直接切断问题发生的源头,采取预防手段。

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为了规避风险和误差,需要依托客观、公正的依据来辅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就是需要采用心理测评的方式,心理测评基于中小学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选取经由国内外学科专家研发以及国内权威心理学专家修订后的适用于中国背景下的问卷和量表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对其信效度进行严格检验并在其符合标准后才公开使用。通过以上标准流程确保测试结果的精准性,以达到将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的目的,及时进行干预和预防,避免发生悲剧。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EB/OL]. [2024-05-05].http://www.gov.cn/xinwen/2019-07/15/content_5409694.htm.

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9) .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EB/OL]. [2024-05-05] http: //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7/15/content_5409492.htm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宣传部,等.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EB/OL].(2023-05-11)[2024-05-05].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305/t20230511_1059224.html.

何津,陈祉妍,郭菲,章婕,杨蕴萍,王倩.(2013).流调中心抑郁量表中文简版的编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2(12),1133-1136.

郭菲, 王薪舒, 陈祉妍. (2023).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见傅小兰, 张侃(编).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pp. 30-69).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司在霞, 郭灵霞, 周敏, & 曹广庆. (2012). 修订版 Morisky 服药依从性量表用于抗凝治疗患者的信效度检测. 护理学杂志: 外科版, 27(11), 23-26.

徐亚鹏, 楚玉雯, 冯洁, & 刘宴君. (2017). 中文版疾病和功能障碍接受程度问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信效度. 临床与病理杂志, 37(7), 1464-1469.

Bardone, A. M., Moffitt, T. E., Caspi, A., Dickson, N., Stanton, W. R., & Silva, P. A. (1998). Adult physical health outcomes of adolescent girls with conduct disorder, depression, and anxie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7(6), 594–60.

Copeland, W. E., Shanahan, L., Costello, E. J., & Angold, A. (2009).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disorders as predictors of young adult disorders.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6(7).

Fergusson, D. M., Horwood, L. J., Ridder, E. M., & Beautrais, A. L. (2005). Subthreshol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mental health outcomes in adulthood.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2(1), 66–72.

Gbadamosi, I. T., Henneh, I. T., Aluko, O. M., Yawson, E. O., Fokoua, A. R., Koomson, A., Torbi, J., Olorunnado, S. E., Lewu, F. S., Yusha'u, Y., Keji-Taofik, S. T., Biney, R. P., & Tagoe, T. A. (2022). Depression in Sub-Saharan Africa. IBRO neuroscience reports, 12, 309–322.

Hammen, C., Brennan, P. A., & Keenan-Miller, D. (2008). Patterns of adolescent depression to age 20: The role of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youth interpersonal dysfunc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6, 1189-119.

Kim-Cohen, J., Caspi, A., Moffitt, T. E., Harrington, H., Milne, B. J., & Poulton, R. (2003). Prior juvenile diagnoses in adults with mental disorder: developmental follow-back of a prospective-longitudinal cohort.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0(7), 709–717.

Mak, W. W., & Cheung, R. Y. (2008). Affiliate stigma among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or mental illness. 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21(6), 532-545.

Malhi, G. S., & Mann, J. J. (2018). Depression. Lancet (London, England), 392(10161), 2299–2312.

Verboom, C. E., Sijtsema, J. J., Verhulst, F. C., Penninx, B. W., & Ormel, J. (2014).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depressive problem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adolescent boys and girl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0(1), 24.

[1]徐晖,李峥.精神疾病患者病耻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05):455-458.

[2]徐伏莲,黄奕祥.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J].

[3]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pression

[4]刘映.抑郁成为职场人群“职业失能”重要原因[J].

版权声明:本文报告相关内容以及数据发布由中国数据开放综合自渡过公众号平台,相关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与渡过平台联合发布,相关抽样数据仅供参考,如需转载请联系数据开放工作人员开放全文转发,禁止篇幅截取断章取义式的解读。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文章
  • xinlipai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13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