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联合打造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28%。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41%曾因抑郁休学,学业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身上的一座大山。另外根据WHO的数据显示,每一次自杀事件可以影响到至少8个人。对于校园心理危机来讲,这些受影响的人,包括当事人的家庭、学校和老师、其他相关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关注该问题的社会公众。尤其是会带给当事人亲友持续的痛苦、羞耻、愧疚、困惑和整体失调。那么,如何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发生?学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阵地之一,对于学校工作而言,有效评估和及时干预是关键。但目前来看,许多学校缺乏相应的有效机制及人力物力支撑,许多校长、教师尚未掌握相关必备的态度、知识、技能和经验,这正是学校面临的一系列至关重要且紧迫的难题。为做好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师生心理健康,人本心理已为近百所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普查服务并提供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获得了良好反响。心理健康普查的意义和我们每年做体检一样,当我们做完心理测评后,报告显示正常我们就继续保持,一旦有几项出现了红色预警(如睡眠不足、抑郁情绪、进食障碍等),我们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去调整,当报告结果显示异常检查出疾病则及时就医。很多家长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认为心理测评对孩子成绩提升又没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开展这样一项服务呢?其实,孩子的心理健康与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的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品德的形成,而且影响其学习成绩和智力发挥,学生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重点关注
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和心理老师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生活经历//
生活经历包括一些与个人成长史家庭情况和当前生活状况有关的问题。例如孩子与父母关系;孩子有吸烟、喝酒、游戏等上瘾情况;家族有人曾经有精神病史;孩子曾经有自杀想法或者实施过自杀;童年有不良经历;和当前生活状况有关的问题;
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包括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应对方式消极、思维方式僵化等.情绪不稳定:比如,情绪时常起伏;感情比较脆弱而容易受伤;经常无缘无故就心情低落;容易忧愁伤感等;行为冲动:比如,常意气用事;应对方式消极:比如遇事爱自责等。思维方式僵化:比如固执,不爱变通等。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包括近期所遇到的可导致产生心理应激(情绪和行为异常等)的事情如:例如:考试失败、家人去世、与家人老师同学朋友发生纠纷、失恋学习压力过大、当众丢面子等。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当前所能获得的来自家人、朋友、同学、学校等的社会支持情况。既包含客观的支持,也包括孩子的主观感受。
抑郁与焦虑//
抑郁症与个体的自杀等自我伤害性行为的相关性最大!
应对与处理方法
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跟家长保持信任的关系,密切沟通;上报学校;家校协同,留存资料。如果学生问题严重,寻求心理老师帮助,建议家长及时就医。如果学生已经就医,班主任留存专科医疗机构诊断,明确是否能在校学习。
需要关注和进一步观察的学生:积极帮助学生;及时跟家长反馈与沟通,征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上报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