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有效缓解学生课业负担、人际交往、考试焦虑等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开学季来临,一些学生出现紧张、食欲减退、失眠等症状,让家长担心。帮助学生积极调整心理状态,更好地迎接新学期也是每一位家长和学校当下关注的重点。那么,学校应该如何更好地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做好师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由学校的专兼职心理老师和班主任或第三方专业心理服务机构根据前期调研来制定有针对性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通过人本心理云测评系统每学期进行一次面向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采用心理测评、课堂观察、个别谈话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当前身心状况。 二、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针对学生可能的心理困扰(如过度焦虑、紧张、恐惧、心情低落、挫败感、失眠少觉等)和行为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息不规律、长时间玩游戏等)开展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课、同伴互助、团体辅导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简便有效、容易操作的心理调适方法。人本心理咨询服务团队一般会注重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与个性差异来开展工作,比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用游戏的方式表达,学会识别情绪并加以调节;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强人际交往,通过沟通表达情绪、情感,提升积极心理品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采用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在社会中出现的先进事迹,进行生命教育和生涯教育。 三、针对心理困扰较大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个体心理辅导、长期专业心理干预、转介和支持服务。 一是对于出现明显情绪问题、沉迷电子产品或行为偏差等情况的学生,由人本心理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干预性心理辅导,开展行为矫正,协助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 二是特别关注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由心理健康教师提供陪伴性心理辅导,建立同伴互助小组,协助其接纳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促进其转变认知、优化心态; 三是持续关注和追踪心理问题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师生,并联合家庭、班主任和社区共同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对于存在严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精神疾患的师生,学校应做好隐私保护,设立标准化处置流程,及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家长或亲属,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和心理援助机构,联合家庭、社区及医疗机构将各项流程措施落实到位。 四、通过多种方式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指导教职员工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要切实关心教职员工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教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给予心理支持。组织形式适宜的教师活动,鼓励教师自主调整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观和工作观,提高生活满意度和职业幸福感,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五、为毕业年级学生提供全方位支持,协助学生以自信平稳的心态积极备考。 学校应对考试和升学多重压力的初三、高三年级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和心理的全方位支持。学校要及时向教师、学生和家长解读考试延期带来的复习、考试、志愿填报和录取招生等安排的变化,解答师生、家长的典型问题。如志愿填报和录取工作整体可能延迟、新生秋季入学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暑假时间也可能相应调整等。公布学校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醒师生和家长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教师要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工作,及时分析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规划。学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提供考前情绪指导,开展适当的文体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调节身心状态,树立信心,积极备考。 六、加强家校沟通,指导家庭教育,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定期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就困扰家长的典型问题开展专题讲座,例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自学能力,如何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等,提高家长科学育儿和开展家庭教育的能力,缓解家庭矛盾,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对特殊群体,如医护人员子女、流动和留守儿童等给予重点关注,对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问题多倾听、多理解,主动答疑解惑,帮助家长寻找解决之道。 七、营造平安健康文明校园。 可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广播、主题讲座、宣传栏、读书角、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形式,促进师生交流和共同探索,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